您好,欢迎访问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020-524-4547

企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省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020-524-4547

13800156145

贵州铜仁:情撒武陵山深处

发布时间:2025-01-11 16:28:23人气:

  贵州铜仁:情撒武陵山深处隆冬时节,素有“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苔茶之乡”的石阡县景致别样:延绵百里的佛顶山层林尽染,枫树叶正红;蜿蜒盘旋的龙川河鱼翔浅底,岸绿水犹清;以红六军团长征为背景的重大红色题材电影《浴血困牛山》,正在阡城热烈有序上映,观者好评如潮。

  拾级而下,走进延续400多年历史的城南温泉,汤池依依,泉水汩汩,游人如织,到处欢声笑语,一派热闹景象。

  这是一幅唯美诗意的铜仁山水画卷,这是新华社定点帮扶石阡“硕果累累”的生动呈现,这是新华社人情撒武陵山深处的“诗与远方”。

  “行远必自迩”。2015年,横亘千年贫困、吹响脱贫攻坚号的石阡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下,得到新华社定点帮扶。从此,千里情缘一线牵。

  十年来,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突出重点、紧扣目标,利用自身优势全力以赴推进对口帮扶工作。现如今,如期退出贫困县序列的石阡,正在昂首阔步奋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俨然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现代版“石阡山居图”。

  依“石阡县所需”,尽“新华社所能”。十年来,新华社倾情对口帮扶地处武陵山深处的石阡县,不遗余力地发挥品牌优势,用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一件件惠民的实事、一次次倾情的赞助,为石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续写了许多“春天里的故事”,唱响一曲曲动人婉转的“英雄赞歌”。

  一时间,英勇壮举的困牛山战斗等大小战斗数十场,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在中华民族史上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可书可铭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驻石阡帮扶队以“中国党成立一百周年”和“红军长征在石阡90周年”为契机和抓手,挖掘石阡红色文化、传递红色声音、讲好红色故事,为老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困牛山,山势南高北低,三面临河,两岸悬崖峡谷,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头伏牛静卧环山之间。即使牛儿在里边有时也会迷路,故得其名。

  “钟华论”是新华社的一张“王牌名片”,由社主要领导挂帅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

  2021年7月1日,该栏目刊发《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党百年华诞》,在“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部分引用困牛山红军跳崖壮举案例。

  紧接着,新华社重磅推出的《中国党人的精神谱系爱党信党 鱼水情深——老区精神述评》《中国党人的精神谱系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代代人的血脉传承——长征精神述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信仰的力量:从于都河到赤水河》等系列稿件接踵而至,这些文章都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困牛山元素。

  不难发现,把困牛山作为鲜明注脚,引用在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钟华论”等“王牌”栏目中,在新华社历次报道中并不多见。

  碑名由开国上将萧克题写。碑高10.5米,底座长9米、宽3米,呈火炬状,碑主体右为红六军团军旗,左为困牛山,上面镌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旗山融为一体构成纪念碑。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仅有纪念碑还不够,应该为英雄立雕像,建立红军广场,让世世代代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勠力同心走好新长征路。”一茬茬的新华社驻石阡帮扶队队员凝聚成这样的共识,并努力付之于行动。

  贾维克是全国著名青年雕塑家,是世界华人艺术家丁绍光的。曾为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创作大型雕塑群,主创设计中央党校大型组雕《旗帜》,为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创作主题雕塑《张骞》。

  雕塑表达的是,红军战士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信念的坚定;彰显的是,中国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赤诚为民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

  得知当地财政吃紧,新华社驻石阡帮扶队又多方筹措资金,红军广场于2024年6月开工建设,10月顺利落成。

  “军魂”“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在困牛山红军广场的这两副题词,分别是、聂荣臻等前辈手迹,通过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协调获得授权使用。第十五届中央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原部长为困牛山战斗遗址题写“凛然正气,铮铮铁骨”的题词,巍然屹立在困牛山红军广场与纪念碑的联结处。

  深冬的一抹暖阳,静静地照到红军广场,金色字体闪闪发光,巨幅雕塑熠熠生辉。这为老区增添了一抹靓丽底色,已成为石阡的又一座“红色地标”。

  舞蹈《突出重围》《永恒的记忆》《红色故土》,歌曲《最亮的火焰》《不朽的丰碑》,歌伴舞《一封红家书》《我的祖国》,以及红色故事讲述等表演节目闪亮登场。

  “晚会让人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90年前那段激荡人心的峥嵘岁月。我们要倍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红军精神世世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红军后代、困牛山战斗幸存红军陈世荣之子陈德昌感慨万千地说。

  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围绕“红军长征在石阡”90周年主题,策划了“沿着红色足迹·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为内容的大型新闻采访活动。

  邀请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旅游报、中国民族报等6家中央媒体齐聚石阡,采写了一批高质量、沾泥带露的原创报道,有力推动石阡红色文化“出圈出彩”。

  2024年7月,由新华社贵州分社和贵州省党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用好困牛山红色资源 加强新时代党性教育”座谈会在石阡举办。

  座谈会邀请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及从事党性教育、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50人参会。共同商议和探讨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深化新时代党性教育,使其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

  共建“红色学校”,赓续红色血脉。为加快推进困牛山红军学校建设,新华社驻石阡帮扶队主动对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等单位。

  据介绍,新校区总规划用地面积为8647.52平方米,建筑面积4850.18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471.75万元。

  开学典礼上,同步举行了“中国工农红军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学校”的授旗授牌仪式。当晚,困牛山红军学校开学新闻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学校在老区正式揭牌,象征着全国红军小学的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信老区的孩子们,会沿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副理事长方强如是说道。

  在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的协调下,红军学校获赠北京广场专用国旗。同时,困牛山战斗遗址获批“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该牌匾由第十届全国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顾秀莲颁发,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队长、石阡县委张彬代表石阡接牌。

  赓续红色基因,做活红色文章,用活红色资源,是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永不褪色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新华社人在困牛山党旗下发出的铮铮誓言和真实行动。

  时值隆冬,北方已处在天寒地冻的时节,而位于佛顶山南麓的苔茶发源地——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依然生机勃勃。

  2024年12月15日清晨,一缕缕冬日暖阳清澈地洒在这片茶香氤氲的热土上,茶园深处立即散发出一股茶香,沁人心脾。

  茶园里,一位精气神饱满的汉子,正带领十几个村民在茶园做冬季管护。他们一边交谈,一边查看茶树生长和管护情况。

  “今年天气好,茶叶好收成。目前共销售茶叶30余吨,这其中要感谢新华社石阡工作队的真帮实扶。”王飞一边用锄头给茶树培土,一边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更好努力抓好苔茶产业造福村民……”

  群山汇聚、山泉叮咚,好山好水孕好茶。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是历代贡茶产区,是石阡苔茶的一张名片。

  1958年8月,周恩来总理为新华苔茶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更是为石阡茶业的发展带来了无上荣光。

  1959年,时任新华生产大队党支部谭仁义带着村里生产的苔茶参加全国群英大会,就被赞誉为“茶叶之中的味精”。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叠加大背景下,石阡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面临发展的“瓶颈期”。

  2023年,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队长、石阡县委张彬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贵州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定为他的帮扶联系对象。

  “2024年7月,成功申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乡村工匠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援助资金达59万元。”

  “张彬和工作队积极热心为我们排忧解难,真心实意推动苔茶做大做精,现在苔茶的美誉度和竞争力与日俱增!”贵州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经理王兵心存感激,他及其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多点开花。新华社利用自身品牌优势,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石阡苔茶作为“黔货出山”的重要成员产品,已走进广东、北京BWIN必赢官网、上海等城市,部分产品还远销国外。

  目前,新华村茶叶种植大户近20户,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加工厂2个,年产名茶50吨、大宗茶300吨,年产值达上千万元,直接带动周边3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新华村以茶为生、以茶为业、以茶致富的发展目的。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境内,美丽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风景秀丽多姿,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

  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休闲旅游及避暑胜地。

  当日上午九时,由新华社贵州分社主办的“美酒 美景 美生活”平行论坛作为“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在此如期举办。

  近百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相聚在这里,围绕文旅融合新未来,共同探讨文旅产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前景。

  论坛上,来自贵州石阡县的一名“名不见经传”女企业家题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发言,引起和专家的高度关注。

  “今天非常荣幸来到2024点赞中国好故事.文化创新论坛,首先感谢新华社为我提供了跟大家交流汇报的平台,这是我人生迄今为止登上的最高论坛平台。”

  “我的‘高原茶厂’坐落在大西南武陵山深处,目前辐射带动10余万亩茶园共同发展。每天采茶人数在400左右。”

  “采茶人百分之八十是留守妇女,她们一边背娃,一边采茶挣钱,既赡养了老人,又照顾了家,她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剩余的百分之二十是60岁到80岁的老人,她们每天漫步在田土与茶园间,虽然步伐不是那么敏捷,但每个月平均收入能达到2700元左右,也为在外务工的孩子们守住了一个家。”

  这位女企业家,就是铜仁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贵州良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明,在新华社的引荐下,参加了此次高端论坛。

  追溯历史,石阡是中国苔茶之乡,茶叶种植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苔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盛于明朝”。

  2019年11月,石阡县正处于脱贫攻坚收官阶段。为了助力脱贫攻坚,她成立了“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生态茶叶一体化项目。

  2023年,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将石阡县厚扶阡品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作为消费帮扶采购平台,由石阡县女企业家协会负责运营。

  中心构架4中心1馆1基地1协会,即营销中心、云仓中心、技术中心、培训中心、生态体验馆、直播基地、女企业家协会,目前已入驻企业六十余家,商品两百余种。

  “内外联动、组织和动员新华社内部职工采购石阡农特产,累计发货九千余单,助销二百六十余万元。”

  “积极对接首医药集团、上海证券等公司,帮助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助力‘阡货出山、黔货出山’”。

  石阡城亿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石阡县夜郎苔茶有限公司、贵州芊指岭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60家茶企做优做精茶产品,前面提高茶叶的“含金量”。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截至目前,全县茶叶产量2.951万吨,茶叶加工企业173家。实现茶叶直接出口8单,出口至韩国、英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共计19万斤干茶,创汇647万美元。

  “产业兴、乡村美、群众乐。”如今的46万石阡儿女,共同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一切离不开新华社的倾心帮扶,也是新华社帮扶石阡“硕果累累”的生动注脚。

  曾几何时,处于武陵山深处的石阡县,长期以来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先进教育资源缺乏,师资队伍建设停滞不前。

  “国之所需,教育所向。”助力石阡乡村教育振兴,改善乡村教学环境,提高乡村教学质量,是新华社结对帮扶的重中之重。

  2015年来,在新华社的关心帮助下,积极协调争取多家爱心企业向石阡县乡村学校捐资捐物,全县多所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了极大改善。

  2024年12月11日上午10时,位于五峰山下、龙川河畔的石阡县第一初级中学的操场,人头攒动,音乐缓响。伴随《运动员进行曲》欢快乐曲,该校2000余名学生陆续走进操场做广播体操。

  “强身健体,锻炼身心,学习锻炼两不误。”纵观运动场,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红白相间,人工足球草坪绿草茵茵,崭新的体育设施一一俱全。

  这是新华社定点帮扶的一个教育项目,总投资259.4万元,2020年完工。“以前的操场坑坑洼洼,学生锻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分苦恼。”该校副校长代超十分感慨地说。

  “新华社不仅为学校安装了塑胶跑道,还建立了云上图书室。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能有这么好的运动场地。”

  与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协调为学校捐赠2.1万元现金用于购买乒乓球台、篮球板等体育设施。

  “每当学习疲倦之余,我都要到新建的运动场上跑几圈,令人全身放松,疲惫顿除。”乐桥小学四年级学生王继辉谈到新建的运动场,神采奕奕,双目炯炯有神。教育方面,可以提一下:枫香乡师生赴村超舞台竞技,石阡乡村教师参与阿迪达斯公益活动,与贝克汉姆近距离接触,具体表述可以搜相关新闻报道。

  十年来,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持续发力,牵线搭桥多家爱心企业单位,向石阡多所学校捐赠了篮球场、教学设备、学习用品、图书等。

  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自2015年新华社帮扶工作队入驻石阡以来:先后为石阡产业发展协调帮扶资金1700余万元(含企业帮扶);协调教育帮扶资金4607万元,含教育设备、学习用品、捐资助学等;协调医疗帮扶资金3516万元,含医疗设备等;统筹协调价值8506万元的平台资金用于宣传石阡,其中,县融媒体中心示范建设资金358万元,含采编设备、新闻信息产品和资源;协调其他帮扶资金及物资价值1223万元,拉动石阡消费价值4255万元,有力推动了石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新华社十年如一日的倾情帮扶,石阡县由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县”“产业县”和“风光县”;

  得益于新华社十年如一日的倾情帮扶,石阡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园区发展欣欣向荣、厂房机器轰鸣不止,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得益于新华社十年如一日的倾情帮扶,46万石阡儿女信心满满、踔厉奋发、踏浪前行,石阡乡村振兴的战鼓越擂越响,道路越走越宽广。

推荐资讯